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禮物經濟學

每逄節日前後,不少人都會收到禮物。而送禮是用以維繫人際關係的渠道,具象徵意義,在中秋節的「月餅經濟學」一文中已提及過。聖誕節剛過,記得中小學時每年的聖誕聯歡會,都有交換禮物此項活動(本人升中四後此活動便消失了),由於沒有人知道會抽到什麼禮物,過程相當刺激有趣。

而以經濟學角度觀之,禮物經濟學是早已被眾多經濟學者研究過的範疇,主要分析送禮造成的淨損失(Deadweight Loss)及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的關係。看過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的,應該會發現不是談及這話題的文章,但最著名的研究起源於一篇1993年由Joel Waldfoge發表叫 ”The deadweight loss of Christmas”的論文。


跳過研究技術性的部分不說,送禮主要引致無謂浪費的原因在於送禮者無法得知收禮者最希望得到什麼,或什麼東西為最適合,這往往只有其本人最為清楚,以致頻頻出現浪費。畢竟,送出3000元現金收禮者還可以充分使用去購買適合自己的東西,跟送出價值3000元的禮物,截然不同。故此,送禮若要避免造成淨損失,必先做到「心有靈犀一點通」。交換禮物的情況則更為嚴重,由於很多時候純粹以隨機方式抽禮物,亦間接令參與者強行買禮物,出現的資源錯配而引起的浪費更為厲害。

而無論送禮或交換禮物,另一個嚴重問題在於估計價格與實質價格的偏差。禮物或許是以3000元購買,收禮者會按照自己覺得的價值估計,隨時可能估計成300元,眨低了禮物的價值。即使估計是4000元,亦會因為高估價值而造成另一種浪費,偏離經濟效率。


很多經濟研究會指出節日送禮是重大經濟活動,可以刺激消費,增加總需求,帶動宏觀經濟發展。然而透過送禮,這些消費往往不是合乎經濟效率。當然,每事每物以經濟學分析,似乎顯示有點不近人情。按照經濟效率,送現金最實際,親人送現金、好丈夫將其收入上繳中央,還算正常。但送現金作朋友、男女朋友的禮物,似乎略嫌奇怪。故此,若在分析中考慮到人情的價值、快樂的額外得益等雖難以量度卻重要的因素,送禮是否一定造成淨損失,便難以得出結論了。無論如何,在送出禮物前,不妨先考慮清楚必要性,然後多花心思熟悉對象的喜好,並以表達心意為上,方能減少浪費而不礙人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