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Efficiency 經濟效率 MC

[學生提問]

問:點解A錯? (Efficiency 經濟效率)

DSE 13/1/20
A beekeeper keeps the bees for their honey. The bee-keeping benefits the farmers in the orchard nearby because the bees help pollinate the fruits in the orchar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this case is correct?
A. There will be a divergence between private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the honey is over-produced.
B. The beekeeper should be subsidized by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C. If the value of honey is higher than the value of fruits, there is no need for the government to intervene to correct the externality.
D. There will be no divergence between private and social benefits if the orchard nearby is owned by the beekeeper.


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上述題目答案是D,基於果園是養蜂人所擁有,傳播花粉的好處不是「external界外」,而是「internal 界內」。故此,沒有所謂的external benefit界外得益。

我的私補學生都應該很清楚,我在課堂上經常提及,面對任何Efficiency 經濟效率,必先界定其情況,而定義上有2個講法:
1. Underproduction 生產不足 / Overproduction 生產過剩
2. MB > MC / MC > MB

選項A錯的原因,是前言不對後語。在有external benefit界外得益下,SMB > SMC 社會邊際得益大於社會邊際成本,多生產一點對社會還有得益,故此Q產出少於Efficient Output 經濟效率數量(Q*),應該是Underproduction 生產不足。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MP falls = MC rises

[學生提問]

問:唔該我想問點解marginal product falls = marginal cost of production rises?

MC邊際成本是每一生產多一單位產量時的額外成本,所以 MC = ∆TC∕∆Q。
而MP邊際產量會根據LODMR邊際回報遞減定律,不斷增加variable factors可變生產要素會令該可變生產要素的MP下降,繼而在比例上,factor cost要素成本相對貴了,令MC上升。這是用「人話」表達的解釋。

高層次一點可以用邏輯表達,以L = Labor勞工人數(variable factor可變生產要素),W = wage工資。
WL = Total Variable Cost of production 總可變成本
(W)(∆L) = ∆TVC (Change in Total Variable Cost of production總可變成本的改變)
而 Fixed Cost 不會因產量改變,所以∆TVC總可變成本的改變 = ∆TC總成本的改變,即上述MC計算的分子。

而MP = ∆Q / ∆L,每多一個工人生產多幾多數量。
即是說:∆Q = (MP)(∆L)



MC = ∆TC∕∆Q
MC = (W)(∆L) / (MP)(∆L)
MC = (W) / (MP)

所以有MP下降,MC上升這樣的關係。
以上完全是在DSE ECON out-sy的東西,是以前AL或大學的初級東西。所以同學只需要知道MP下降,MC上升,不需要解釋其關係。但看明白,在學習上非常重要。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自由行與宏觀經濟

香港旅遊服務業列位四大支柱行業中,對GDP貢獻排名第四,其中主要部分是自由行帶動的入境旅遊,所以我們經常看見內地旅客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地說他們供養了香港的廣大市民。到底是否「供養」香港的廣大市民如此偉大,還是「供養」香港的商家,大家應該心中有數,亦不是本文重點探討部分。

宏觀經濟是以分析政策對經濟體影響為基礎,這次也不例外。自由行此項政策對香港宏觀經濟表現有何影響?

我們若以AD-AS Model總需求總供應模型作分析,總需求AD 等於 C+I+G+X-M
旅客支出包括在export of services出口服務內。來自入境旅客的需求增加會令NX上升,香港總需求AD 增加。同時,入境旅客增多會刺激對旅遊業的資本投資(I),包括新的旅客住宿、交通設施、餐廳及休閒設施,亦令香港總需求AD 增加。無可否認,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總需求有一定的貢獻。

但問題是否如此簡單? 若仔細看統計處的數字,中央在近年再擴大可以申請自由行來港的省市範圍,對香港的GDP貢獻升幅慢慢減慢。即是說,擴大自由行政策已經沒有當初剛開始實施自由行時(2003),對香港的貢獻來得有效。

總供應AS受其最大生產能力限制。平日乘搭港鐵(尤其是東鐵)的同學,應該不難察覺車廂很多時異常擠迫。基建上的限制、極高的房間入住率、舖租的上升都反映香港短期供應緊絀,接近其最大生產能力。若香港接近其最大生產能力,AD的增加會製造通脹壓力令物價上升,而難以令實質產出大幅上升。

再者,若自由行開放至中國西部或其他二、三線城市,基於發展度較低,旅客是高消費旅客的機會很微。這反映擴大開放自由行或難以大幅增加總需求AD及推動香港經濟。



以上兩頂原因都說明了為何今時今日自由行的政策推動經濟增長成效沒有從前顯著。即使AD能由AD2增加至AD3,基於香港接近其生產能力極限,AD上升會製造通脹壓力令物價上升,而難以令實質產出大幅上升。入境旅遊亦可能帶來租金上漲,會令SRASSRAS1向左移動至SRAS2,令物價更高,同時減低自由行在增加總產出Y的政策成效。


以上小試牛刀,讓同學感受一下我們如何以學到的經濟概念及Model,應用於生活,進行簡單的經濟政策分析。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學生提問] 通脹差距(inflationary gap)

[學生提問]

問:我成日搞唔清楚咩係通脹差距(inflationary gap),有冇咩方法容易記?

Inflationary gap (通脹差距) 其實表示短期經濟過熱(economic overheat in SR) ,所以短期SR的Y1(總產出水平)高於長期LR的Yf (充分就業下的產出/潛在產出)。

簡單來說,Y1 > Yf (畫圖時集中x-axis)。
相反在經濟衰退下,就是deflationary gap (通縮差距)。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自由行與界外成本

近來社會上有不少聲音反對自由行政策,謾罵、諷刺、怨氣充斥全港。作為一名ECON男,討論對錯是規範性陳述,不是經濟學的重心;而更值得討論的是Externality界外效應這個概念。

香港地少人多,市區本已擠迫,自由行政策帶來不少內地遊客,旺角尖沙咀銅鑼灣的情況,相信大家應該觀察得到。現在甚至是沙田、東涌、屯門、荃灣都出現非常恐怖的人流量。



例子? 運送旅客所需的更大交通量而造成的污染,不會在個人成本中考慮,只會增加社會成本。而在港鐵上拉著行李搶閘轉車、高速碰擊其他乘客、在耳邊呼喊著的兒化音、嘔吐或便溺滋潤車廂、坐樓梯阻擋去路,已經提高了社會成本。做出以上行為的「旅客」,只會顧及自己做出那個舉動的個人成本(MPC),忽略了對其他人帶來的界外成本(EC),以致做出高於社會均衡經濟效率最大化水平(efficient output level)的行為。港鐵公司只會顧及自身運作成本及做地產生意興建更多商場舖位的得益,不會考慮上述情況對其他乘客的界外成本。

旺角的藥房會顧及來貨價、租金及工資成本,卻不會顧及大量旅客光顧阻塞街道對行人造成的不便。廠商只會考慮其個人生產成本(MPC),而非阻塞街道對社會造成的界外成本(EC)

入境旅遊亦引發本地居民生活成本上漲,尤其是近年來內地旅客「通殺」日用品市場,推高日用品的物價及店舖租金。亦不是廠商會考慮的界外成本。

如何解釋界外成本的出現? 廠商只會考慮其個人生產成本(MPC),而非阻塞街道、污染、物價及生活成本上漲等對社會造成的界外成本。生產過剩(overproduction)的情況出現,而邊際社會成本(MSC)大於邊際社會得益(MSB) 淨損失(DWL)會出現,而總社會盈餘難(TSS)以最大化。

如何解決? 關鍵永遠是將EC internalize到製造界外成本(EC)人士的個人成本(MPC)上。方法永遠有兩個,一是政府製造界外成本(EC)人士收稅,增加其個人成本(MPC),讓他們減少做出某些行為,直至回到經濟效率最大化水平(efficient output level)。不過要政府準確估計涉及的界外成本(EC),以及有效地執行,基本上是沒有可能。另一方法是高斯的市場交易,清楚界定私有產權(PPR)下,涉及的人士可以用market transactions的方式增加製造界外成本(EC)人士的個人成本(MPC)。但問題是私有產權(PPR)在很多情況下難以界定及執行。


界外效應Externality的概念在DSE ECON是以例子考核,上述可見一個回答這類問題的藍圖。當然,在自由行的議題上,當中涉及的界外成本繁多,確實難以處理。政府亦正評估香港對入境旅遊的承受負載能力,估計這界外效應Externality的問題,非一時三刻能處理。中港文化上差異、香港先天的地理政治因素,繼續會是根深柢固的主因,但這已經不是經濟學能處理的分析了,所以今天就此擱筆。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常犯錯誤] 亞當.史密夫 留下的伏

DSE 13/1/35

In July 2009,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d an environmental levy of 50 cents on each plastic shopping bag at the retail level, with the first phase covering chain or large supermarkets, convenience stores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beauty product stores. Small shops are exempted in the first phase. Customers can pay the levy, with the original amount of purchase of goods, by credit card, Easy Pay System (EPS) or cash.

The collection of the above environmental levy is LEAST in line with the _________ principle of taxation put forward by Adam Smith.
A. equality
B. economy
C. convenience
D. certainty


同學不要看見Adam Smith亞當.史密夫的賦稅原則,便以為照背的東西不必用腦很容易,我也不知為何很多同學會做錯。例如上述題目出$0.5的膠袋稅,一見到我就會寫下其類別:indirect tax間接稅 + regressive 累退。由於同一款項的稅收佔低收入組別的百分比較高收入組別高,$0.5的膠袋稅是一種累退稅。也已經說明了最不符合Equality公平的原則。

1. Equality公平
Tax payment should be in proportion to the taxpayer’s income.
稅款應按納稅人收入 比例 計算。

2. Certainty 確定
The tax obligation of taxpayers should be stated with certainty and not be arbitrarily interpreted or changed by the government.
政府應清楚界定納稅人的納稅義務,而不可隨意更改或闡釋。

3. Convenience 方便The time and methods of the tax payment should be convenient to the taxpayers.
繳交或收取稅款的方法和時間應同時便利納稅人和政府。

4. Economy 經濟
The administrative costs of tax collection should be as small as possible relative to its yield.
收取稅款及評定稅項的行政費用必須比所得的稅款為少。

但是否代表Progressive tax累進稅最公平? 若果下次是出Progressive累進稅,是否符合Adam Smith亞當.史密夫的「Equality公平」?

這裡要小心了……Adam Smith亞當.史密夫的「Equality公平」一定是Proportional 比例稅,任何Progressive累進、Regressive累退都不符合他所說的公平。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考試技巧/拆題] Income Tax Rate to reduce fiscal deficit 入息稅對付財赤




[考試技巧/拆題] Income Tax Rate to reduce fiscal deficit 入息稅對付財赤近日有同學問起這pp:

DSE 13/2/8
Suppose a government is facing a budget deficit (財政赤字). Some politicians have propos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raise the income tax rate (入息稅) to reduce the budget deficit. Evaluate their proposal. (4 marks)

4分題目要Evaluate,跟平常有什麼不同?

平常AS-AD Model,我們要分析入息稅率上升會增加T(稅收),減少Yd (可支配收入),再減少C (消費支出),然後令AD下降,Y 下降……

但今次不是宏觀的普通分析,而是集中衡量政策實際的成效,這說明了作答的範圍及重心完全不同。

Step 1:identify起點與政策目標
所有宏觀經濟政策,一定有至少一個主要目標,目標不同,我們的分析也可以有很大分別。而今次題目的起點是budget deficit (財政赤字),即G > T;政策目標是令budget deficit (財政赤字)減少,即減少G或 增加T。

Step 2:先分析,後Evaluate
然後我們就要看現行政策,即raise the income tax rate (入息稅),對達到目標的關係。增加入息稅,正常會令T稅收上升。
但如果要很仔細的分析,每個政策都有優點弱點,而弱點(通常是副作用)會令政策的效果削弱,甚至無效。所謂Evaluate,就是要從可能的出現副作用出發,以衡量政策本身的有效性。

例如上述題目,增加入息稅正常會令T稅收上升,但同學要問自己:有沒有可能是令T下降? 再問問自己,income tax入息稅本質定義上是什麼?

Income tax入息稅是direct tax直接稅,而direct tax直接稅會有disincentive effect,令人不想工作。如果增加Income tax入息稅引起的disincentive effect大令很多人不再工作,T的上升未必會顯著,變相令對減少budget deficit (財政赤字)目標的成效。

If the increase in tax revenue due to raising income tax is greater than the decrease in tax revenue due to the work disincentive effect of raising income tax, the tax revenue will increase.

簡單來說,Evaluate題目是要同學分析一下政策的成效是否顯著,在什麼條件下才顯著。=]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導師與顧問

我中四開始為初中補習,中五開始教授中四同學ECON,屈指一算,已經7年了(雖然我還很年輕XD)。這些年來我接觸過無數學生,從舊制到新制、努力型或天資型、大意或謹慎、L5**或者L5,甚至只是來查詢的,也有最看重價錢、最看重成績、完全不清楚目標、純粹路過等幾類。而今夜要和大家分享的不純粹是經濟學,而是這些年來看見很多同學在學習方法上的通病。

很多時候有同學查詢或是希望報讀我私人補習課程的時候,會要求使用一種教學模式,就是想以類似顧問的形式上課,每一課堂由同學提出有關不同經濟課題的問題,然後「導師」解答。或是日校快在某個經濟課題有測驗考試,所以急速找個「導師」為他們解決困境。


面對這種情況,我會老實地說這種補習模式在經濟科行不通,然後客氣地建議同學另覓「高人」指點。或許有點刻薄,但這種顧問形式的所謂補習,在我這些年來觀察使用行家中,其學生公開考試基本上都是悲劇收場,死因有二。

一、以類似顧問的形式上課,每一課堂由同學提出有關不同課題的問題,分散了課堂的核心,基本上亳無幫助及效率可言,更浪費時間金錢。要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經濟科課堂的設計及模式,必先要讓學生對整科範圍有一套整體概念和策略,集中處理一個主題,從而針對公開考試。只有這樣的架構才能歸納經濟科學習重心及概念,教學每小部分時的層次條理、邏輯順序,自然分明。重心明確是吸收的基本條件,顧問的形式上課無法達到。

二、由同學提出問題作為課堂的主線的方式,最失敗之處,在於同學很多時候根本不了解或未能察覺到潛在的問題。雖然學生作主動的發問,踴躍發問是件好事,但以發問形式作主線上課,導師變成被動,無法引導及尋找學生潛在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學生往往只注意到自身在經濟概念上一小部分毛病,無法察覺到自身在經濟概念上潛在的問題,根本不會問及,變相等於直接忽略了潛在風險。經濟科成績不佳的原因通常出現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導師之所以為導師,責任是引導學生以最正確有效的方法學習,尤其在啟發學生找出潛在風險及弱點上,地毯式查找漏洞並修補;顧問做到的,縱使對答如流,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的行為。

我不是說學生不應該發問,只是說明一個高質課堂的模式上,不可能以發問作為主線,尤其是在私人補習上。在學府這裡,我們有優秀的團隊去提供討論發問的渠道;而在私人補習,課堂上有關部分不清晰自然應該立刻發問,其餘不相關的,應留待堂前堂末或其他時間發問,便可真正提高學習的效率。

這正正也是我設計這套經濟課程的理念,以及設立「DSE ECON 經濟科 第一發問平台」的原因。作為一個經濟科導師,招收的學生不一定是精英,但必須認清自己目標,是為了在DSE ECON考取好成績升讀理想大學,而不是臨急應付日校的測驗;是為了學習正確的方法去取得答案,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學習答案。正因為保持著這種態度,歷屆學生才一直在DSE ECON有理想的表現。

無論大家有否修讀經濟,在此亦希望大家能明白「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朝著調整心態努力學習,回報便不遠矣。

2014 DSE的考生(尤其是我的學生),在考試前有任何問題要問,立刻whatsapp我。這年很感謝每一位對我的肯定,作為一個真正的導師,是應該明白其責任,不會以生意的壽命看待學生,即使完成了課程,我仍然會在考試升學方面提供最好的協助。人生面對的挑戰很多,DSE只是其中一個關卡。憑藉一份進取的心態及信念,我們的步伐是不會在此而停止。

各位,是時候要證明自己比對手更有資格入讀理想的大學。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考試技巧/拆題] Cost of holding money, Real rate of return on holding money

繼上回的長文,今天要探討的亦是與Interest Rate利率有關。


AL 02/2A/22
The nominal interest rate and the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are 10% and 7% respectively. If the actual inflation rate returns out to be 12%, then the realized real rate of interest will be _____ and the real rate of return on holding cash will be _____.
A. -2% ... -12%
B. -2% ... -10%
C. 3% ... -12%
D. 3% ... -10%


AL 11/2A/18
假設市場行率是5%而預期通脹是3%。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是 ________,而持有貨幣的實際回報率是 _________。
A. -5% ... -2%
B. 2% ... -3%
C. 5% ... 3%
D. 5% ... -3%

上述題目可見,有多個ECON的字眼要留意,包括(排名跟據考樸價值由高至低):
(1) Cost of holding money 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 = 名義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2) Nominal rate of return on holding money 持有貨幣的名義回報 = 0
(3) Real rate of return on holding money持有貨幣的實質回報 = 0 - actual inflation rate 實際通脹率
(4) Expected Real rate of return on holding money持有貨幣的預期實質回報 = 0 -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預期通脹率

同學要注意「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跟「持有貨幣的回報」之分別,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是放棄了其他資產的回報,而持有貨幣的回報(實質)就是因通貨膨脹令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百分比。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Fisher Equation費沙公式

[學生提問]

問:Nominal interest rate 係咪等於 Real interest rate +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亦都等於 Realized real interest rate + Actual inflation rate ?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同 Actual inflation rate 有咩分別?
同埋 Real interest rate 係咪姐係等於 Realized real interest rate?

這幾天收到眾多問題中,這問得最好,亦一如所料,看來散亂的經濟字眼是同學的死穴XD
利率(Interest Rate)先在貨幣一課出現(在money market 時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為R名義利率)。第二次出現,是在通脹(Inflation)的部分。

[A] 對此先要了解「預期版」的Fisher Equation費沙公式:(考評局常考的定義)
Nominal interest rate (R) = Real interest rate (r) +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e)
名義利率 = 實質利率 + 預期通脹率

利率本身是一種今天與明天的兌換價,因為今天的得到的物品可以即時消費,但若要等到明天,為未來消費放棄了即時消費的價值。

r 是以明天的貨品計算今天物品。舉例,今天我借了你一箱雪糕,明天便要還一箱加一杯(多左一杯是補償你延遲消費的實質利率)。

R 是以明天的貨幣計算今天的貨幣。舉例,今天我要吃一箱雪糕,借了你100元去買,明天便要還105元,(沒有通脹下)相等於買到一箱加一杯(多左5元是補償你延遲消費的名義利率)。

(1) 但這樣說,應該是R = r吧,為何會是R = r + e?

這是因為Money的弱點。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貨幣購買力在遇上inflation 通脹時會下降,而令計算R時出現了偏差,所以我們在計算R時,需要調整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貨幣購買力,即是包括Expected inflation rate (e)預期通脹率在內。

(2) 但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是「Expected inflation rate預期通脹率」,而不是「Actual inflation rate實質通脹率」?

這是因為利率是我們借款時定的,即是說今天定,明天還。所以不能得知明天的Actual inflation rate實質通脹率,只好用Expected inflation rate預期通脹率去計算今天的Nominal interest rate名義利率。




[B]「真實版」Fisher Equation費沙公式:(基本上考評局不會考)
Nominal interest rate (R) = Realized real interest rate (rr)+ Actual inflation rate ()
名義利率 = 真實實質利率 + 實質通脹率

這是一條明天才會知道的真實情況。這裡的Realized real interest rate (rr) 真實實質利率是明天實質出現的r,而Actual inflation rate ()實質通脹率亦是明天才知的真實東西。

這是Fisher Equation費沙公式 本來的版本,基本上反映真實沒有錯,但無法使用以計算Nominal interest rate (R) 名義利率。

考核價值很低,原因是經濟學上計算Nominal interest rate (R) 名義利率 是為今日作出判斷,而不是明天「馬後跑」,故此「真實版」Fisher Equation費沙公式沒有用途,而「預期版」的Fisher Equation費沙公式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簡單說,Expected inflation rate 與 Actual inflation rate 沒有關係且並不相等;Real interest rate 與Realized real interest rate沒有關係且並不相等。因為預期與真實可以是兩碼子的事情。

[C] DSE最深可以點考?

修改自AL 09/2B/2(c)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minal rate of interest and real rate of interest? Explain clearly whether the inflation rate is expected or actual. (3 marks)

•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 Actual inflation rate, which will only be realized in the future, is not known.
• Therefore, we estimate nominal interest rate today by the real interest rate including the adjustment of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using the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名義利率與實質利率的差距是什麼? 試清楚解釋通脹率是預期還是實質。 (3分)

• 預期通脹率
• 實際的通脹率只可在將在才能得悉,現在無法得悉。
• 故此,我們以預期通脹率調整貨幣購買力,加於實際利率上,以估計今天的名義利率。

唔好話我冇提過或者以為唔會出(我常跟我私補學生說),如果你地唔識點present落卷,中英對照答案都俾埋你地。不過,睇明先,就一定能寫到,否則,背誦是沒有意義。

唔好怪我寫太長,這部分,有必要詳細解釋。下回有更經典的……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Public Good & Private Good?

[學生提問]

問:點分Public Good & Private Good?

Public Good is a good that can be concurrently consumed by many individuals without reducing its quantity as well as the quality for others.
共用品 是可以被多人同時共享而不會減少該物品他人使用的數量及質素。

Private Good 私用品 不能被多人同時共享。

舉個實例,電影本身是Public Good共用品,可以被多人同時觀看,不會因為多一個人看了而「睇蝕」了,多一人看了亦不會減少其他人可觀看的電影數量。但電影院內的座位是Private Good私用品,因為一人坐了,另外一人不能同時使用(坐大脾、內地同胞二人或多人坐單人座位 例外XD)。
所以同學細心留意,都應該知道電影票其實是買座位的佔用權。電影本身是Public Good共用品,不能直接向消費者收費,而是要用場地(戲院)限制其使用,並以作為Private Good私用品的座位收費。


故此,唯一的準則是在於「concurrently consumed by many individuals能否被多人同時共享」。MC的題目亦要出現類似字眼,才可真正解釋兩者分別。

DSE 13/1/6
The television broadcast of European football matches is
A. a public good if citizens can enjoy the broadcast of matches in public areas like restaurants and Karaoke lounges.
B. a private good if a loc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company has purchased the exclusive right to broadcast in Hong Kong.

以上MC的選項A正正犯了解釋上的毛病,球賽直播是Public Good共用品,卻並非因為「在public areas 共眾地方播放」,而是「可以被多人同時共享」,故A錯。
而B亦是同一出題手法,Private Good 私用品不是因為「有獨家擁有或播放權」,而是「不能被多人同時共享」。

可見此類題目無非以字眼包裝混淆同學,同學大可不用理會,只需是一條準則(「concurrently consumed by many individuals能否被多人同時共享」)判斷便可。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常犯錯誤] 需求量Qd改變 vs 需求D改變

以下3題MC,共通點是? 同學一起找共通之處吧。

HKCEE 02/2/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lead to the leftward shift of demand for Cross Harbour Bus Services from D1 to D2?
A. an increase in the toll fee for taxis using the cross harbour tunnels
B. an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cross harbour bus services
C. a fall in the wage rate of bus drivers
D. a fall in the ticket price for Mass Transit Railway services

DSE pp/1/2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explain a leftward shift of the money demand curve?
A. a rise in the interest rate
B. an increase in income of households
C. a more widespread use of Octopus cards
D. an increase in the required reserve ratio

DSE 13/1/23
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will shift to the right if
A. there is a fall in the price level.
B. there is an improvement in technology.
C. the government reduces the import tariff.
D. the government reduces the salaries tax rate.

以上題目分別代表普通貨品或服務市場(需求D與供應S)、貨幣市場(貨幣需求Md與貨幣供應Ms)、總體經濟(總需求AD與總供應AS)。


而上述題目全部都是需求曲線、貨幣需求曲線或總需求曲線移動的情況,即所謂的需求改變,而原因是基於其他因素改變,即不是因為y軸(y-axis)variable (價格P, 名義利率R, 一般物價Price Level)改變而影響D, Md, AD。

選項A就往往就以不同的包裝,考大家相同的概念,亦是官方指定錯的「選項」。所有以上的選項A都代表了y-axis因素的改變,即需求量改變的概念,在圖顯示的話,應該要是沿曲線移動(D, Md, AD不會整條曲線左右移)。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考試技巧/拆題] 價格干預與競爭準則

DSE 12/2/5
甲國對物品 X 實施一有效的價格上限。
(a) 假設甲國杜絕所有物品X的非法交易。這價格管制能確保所有較低收入家獲得他們計劃購買物品X的數量嗎?試加解釋。(4分)

很多同學自問明白市場干預及競爭的概念,但當我要他們寫一次解釋,盲目將背誦的答案寫下,缺乏答題的基本技巧,基本上大都只能夠取得3分。


在經濟科,答題時除了熟悉概念,應用在題目分析上,應該以準確回應題目為主。

4分的問題
(1) 不能確保。
(2) 有效的價格上限會令物品X價格下降,其需求量大於供應量,出現短缺。
(3) 在短缺下,價格競爭不能完全決定資源分配,非價格競爭準則例如排隊、暴力打鬥會出現去協助分配資源。
(4) 而使用的非價格競爭準則未必與收入相關。

(1) No.
(2) An effective pricing ceiling will reduce the price of good X, leading to a shortage where quantity demanded is greater than quantity supplied.
(3) Where market price cannot fully allocation of good X, other non-price competitive criteria, such as lining up or violence occur to partially determine the allocation of good X.
(4) The non-price competitive criterion used may not be related to income level.

現在距離DSE ECON的考核日子還有一段時間,中六同學有任何疑問,或需要得到更多免費練習,又或者需要一個全面真實的DSE ECON MOCK,然後由我親自批改,歡迎inbox查詢。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常犯錯誤] (續)

上回提及如何應付利潤極大化的題目,今回探討一切處理成本分析類MCQ的常犯錯誤。

很多同學計算出平均成本(AC)在下降,而選擇了A,相等於選擇了死亡。平均成本(AC)在下降,這是正確的。問題在於,單是平均成本(AC)的下降,能否說明廠商享受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這一點便成疑了。



同學或許會問: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的定義是平均成本(AC)的下降,A為何會錯?

這是因為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的定義是 在長期, 平均成本(AC)的下降。要稱得上是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必先符合長期的條件,即是所有生產要素要是可變(variable factors)。但從題目不能確定是長期(長期沒有fixed cost),故廠商享受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自然不能成立。

定義是需要記,但要從意思去記,而更要謹記定義中重要的前設,避免過於將焦點集中於定義某一部分。同學經常忽略的重要東西,往往是考評局最常考核的東西,亦是分出考生程度的重點所在。

當然,是因為留有餘地,考生一看到D時已經可以圈出答案,命中率才不至太低。但下一次,同學有沒有如此良機呢? 你們又可以有何準備讓風險減到最低? 這些問題,就要你們好好思考一下。

接著星期五,會以輕鬆分享放笑彈為主,同學要密切留意。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Profit(利潤) vs Producer Surplus(生產者盈餘)

[學生提問]

問:Profit(利潤) 同Producer Surplus(生產者盈餘) 有咩分別?

Profit = Total Revenue (TR) – Total Cost (TC)
利潤 = 總收益 (TR) – 總成本(TC)
所以:
Profit = Total Revenue (TR) – Variable Cost (TVC) – total fixed cost (TFC)
利潤 = 總收益 (TR) – 總可變成本 (TVC) – 總固定成本 (TFC)

Producer surplus = total revenue (TR) – total variable cost (TVC)
生產者盈餘 = 總收益 (TR) – 總可變成本 (TVC)
即 = (P – MC)的總加

當然,利潤最大化及成本分析涉及的名非常多,下則將會教大家破解此類pastpaper的注意事項。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繼昨日回應同學提問,列出了Profit(利潤) 與Producer Surplus(生產者盈餘)的分別,今天詳細解釋其原因,並以例題講解Profit Maximization(利潤極大化)技巧步驟。

Profit(利潤) = 總收益 (TR) – 總成本(TC);而Total Producer Surplus(總生產者盈餘)只是總收益 (TR) – 總可變成本(TVC)。
唯一分別基於總固定成本(TFC),總固定成本(TFC)是不會因產量增加而增加的成本,在生產數量等於零時,已經存在。而由於每單位的Producer Surplus(生產者盈餘)是邊際上廠商買出多一單位貨品的得益(P=MR),扣除廠商生產多一單位貨品的成本(MC),故Total Producer Surplus(總生產者盈餘)沒有固定成本(TFC)的成份。當然在課堂上通常我會更詳細解釋。

而應對圖中題目的方法,正要有兩步:
Step 1:P = MC
問及Profit(利潤) 的題目,一定會給予MC及Price 價格。而在所有DSE Paper 1中,因為Monopoly Pricing(壟斷者定價)在Elective 1,不會在Paper 1出現,故此所有Paper 1題目都是假設了perfect competitive market(完全競爭市場)。而在此市場P = MR = MC是Profit Maximization (利潤極大化)下廠商生產的產出水平,故同學大可直接將P = MC去找出Profit Maximizing Output Level (利潤極大化產出)。

Step 2:Profit = TR – TC
計算Max Profit(最大利潤),跟公式便可以了。當然,考評局要包裝題目,通常想同學轉多幾個彎,例如TR不會直接給予,因為TR = P x Q。而TC亦通常不會直接給予,題目很多時候會給予AVC(平均可變成本) 及TFC,只要將AVC x Q 得出TVC,再加TFC,自然可得出TC,故此應該不難應對。

Total Producer Surplus(總生產者盈餘)的計算,接著也容易處理了。

最重要還是要謹記以上兩步,方可有清晰目標,快速了結題目。
但為何還有大量考生死於類似題目? 下集將再探討。

==============================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DSE ECON補習形式

1) 皇牌 Capture stars小組 4 – 7人 (自己組隊)

2) Video 1人1機,自選時段
九龍(佐敦),港島(銅鑼灣),元朗,荃灣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非預期通脹的收入再分配

[考試技巧/拆題]

Redistributive effect under unanticipated inflation
非預期通脹的收入再分配


DSE 13/1/3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eople will benefit from unanticipated inflation?
A. A loan shark who lends out a sum of money at a floating interest rate.
B. A manager who receives a fixed salary with the period of a two-year contract.
C. A flat-owner who repays a fixed-rate mortgage loan.
D. A retired teacher who receivers dividends from various listed companies.

當上述問題出現,很多同學雖然懂得處理,但方法不夠快,往往靠記例子去分析。其實這類題目步驟上只要先寫下題目需要找什麼,再對照ABCD選項,便能秒殺,無須仔細看內容。

Step 1:Unanticipated 非預期 + Fixed Payment 固定金額 + 俾$的一方 = benefit有得益
Step 2:A ---> not fixed (floating) 錯!!;B ---> 收$, 錯!!;D ---> 收$, 錯!!
Ans:C

在考試做題目時,目的是快狠準在DSE ECON兩卷取得全對,故方法技巧一定要配合,才有最佳效果。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常犯錯誤]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價格需求彈性

有技巧秒殺,只傳門生

中伏題一條:
A seller finds that the price of good X increases from $10 to $15, while its total revenue increases from $1 000 to $1500. It follows that good X’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is
A. equal to 0.
B. between 0 and 1.
C. equal to 1.
D. greater than 1.

一賣家發現當物品X價格由$10上升至上$15,其總收入由$1 000增加至$1 500。這代表物品X 的價格需求彈性
A. 等於 0。
B. 在 0 及 1之間。
C. 等於 1。
D. 大於 1。

TR = P x Q
原本Q = TR/P = 100, P上升後Q = 100。
Q不變。
Ans:A


考生的其中一個通病,就是在看題目時Q數量及TR總收入混淆,或者想當然在有數字時看到P 升TR 升懶得計以為B。正常考評局多出unitary elasticity的MCQ作陷阱,因為不少同學將TR/Total Spending不變當成Q不變而認為是perfectly inelastic完全沒有彈性。但上述題目多了一個可考核的重點,所以同學謹記小心看清題目。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常犯錯誤] 聯繫匯率Linked Exchange Rate

說到聯繫匯率(Linked Exchange Rate),在DSE的部分不大,但每年必有一MCQ有相關概念。

12/1/39
日期     兌換率
2010年9月  10 港元 = 1 歐元
2011年7月  11.3 港元 = 1 歐元

上述港元兌歐元的匯率變動會導致
A. 從歐洲來港的遊客人數減少
B. 來自歐洲的進口貨物的價格 (以港元計算) 下降。
C. 來自歐洲的進口貨物的總值 (以歐元計算) 下降。
D. 美元兌歐元的匯率下跌。





要完全處理到有關題目,同學只需要熟記3點:
  1. 聯繫匯率是金管局(HKMA)下的外匯基金與(Exchange Fund)與發鈔銀行的之間固定匯率(1 USD = 7.8 HKD)。
  2. 在此制度下,所有HKD完全back up by USD。
  3. 單向(只有USD兌其他貨幣眨值才會令HKD兌該貨幣眨值;HKD兌其他貨幣眨值不會USD兌該貨幣眨值),香港是小型開放經濟,影響不了美國 XD

對於(1),考評已經考了很多次「官方指定錯的選項」:外匯市場匯價固定於1 USD = 7.8 HKD。相信同學到今時今日已經看到厭倦,不會錯。但同學往往忽略的是(3),於是變成了很大的死亡陷阱。

如果沒有謹記(3),必然再犯下12年Paper 1 第39題的錯誤,當年只有37%考生答對,答錯的考生就是沒有注意上述3點而選了D。

此平台(https://www.facebook.com/dseeconomics)會繼續提供有價值的技巧講解及分析,請多多支持,以Like獲得最新資源。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學生提問] 點分Balance of Payment (國際收支平衡) deficit (逆差)定 surplus(順差)?

[學生提問]

問:點分Balance of Payment (國際收支平衡) deficit (逆差)定 surplus(順差)?

Balance of Payment國際收支平衡 (BoP) 以計算跨經濟體的國際交易金額,以金錢作單位,即money base。故此,只要判斷收款(收$, receipt = Credit),還是付款(俾$, payment = Debit),已經可以完成Paper 2可以考核到的題目。

任何BoP內的賬目,包括Invisible trade無形貿易, visible trade有形貿易, current transfer經常轉移,以及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外匯儲備都是一樣,增加即收款、減少即付款。


以DSE 13/6(b)題為例,”increase in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assets” (外匯儲備增加),考評局意味的不是儲備數量增加,而是外匯儲備賬目金額上的增加,即是賣出了部分外匯儲備而收款,亦等於本身BoP有deficit (逆差),收到款項少於要付款項,才需要賣外匯儲備settle BoP deficit (逆差)。

大部分同學感到混亂的地方,是誤將「外匯儲備增加」當作「外匯儲備數量增加」,雖然句子上意思直覺上非常合理,但Balance of Payment國際收支平衡 (BoP)是以金額為單位,所以永遠任何賬目成分的增加即收$,減少俾$。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外匯儲備亦一樣道理,只要記得這一個重要concept,已經沒有再錯的可能。

註:Balance of Payment是經濟學上的概念,未包括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外匯儲備,可有deficit (逆差)定 surplus (順差)之分;而Balance of Payment Account只是在說明會計上的賬目,基於包括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外匯儲備,balance必定等於0。至於有同學另外問到 error and omission的東西,那個數目更沒有多大關係,純粹是計算BoP時估計的錯漏(會計上的東西),基本上在DSE ECON毫無考核價值可言,同學可以不理,亦切記不要混淆,將重心放在正確地方。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學生提問] balanced budget點解會係contractionary?

[學生提問]

問:balanced budget點解會係contractionary?

同學可能對balanced budget (平衡預算)的concept不太清楚。
Balanced budget 並沒有所謂一定是contractionary(緊縮性),亦可以是expansionary(擴張性)。




Balanced budget (平衡預算)是同時增加G及T的政策以增加Y產出(擴張性),或同時減少G及T以減少Y產出(緊縮性)。

G的上升直接令AD上升而Y上升;但T的上升會令Yd下降,C會下降(但只會下降一個百分比),這是因為Yd下降的部分中,市民只會用一部分消費C,一部分會是儲蓄S,令T對AD的影響減少(少於G對AD的影響),故G及T同時上升一樣幅度,G的影響較大,會令Y上升。在同時增加G及T的平衡預算下,亦然。

但加稅後working incentive可能下降,Labor force下降,可令SRAS下降,令Y下降。即是說,AD一定增加,但因為supply-side的副作用,Y未必上升。


2016DSE Paper 1 Q38出錯而delete了,就是因為這原因。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常犯錯誤] 私有產權(PPR)與競爭(competition)

在Basic Concept一課,很多同學會對在私有產權(Private Property Right)、交換(exchange)與競爭(Competition)概念上有所誤解。


(1) 沒有私有產權(Private Property Right),便沒有交換(exchange)。
(2) 沒有私有產權(Private Property Right),便沒有專門化(specialization)。
(3) 沒有私有產權(Private Property Right),便沒有競爭(competition)。

3句中,只有(1)、(2)正確,(3)是錯誤的。交換(exchange)是以市場「價高者得」的競爭準則分配資源,需要的是先要界定清楚私有產權(Private Property Right),才有買賣相方。沒有私有產權(Private Property Right),即有資產無人擁有,不可能有交換(exchange)。

而要有專門化(specialization),必先有交換(exchange),否則一些專門生產食物的人會熱死或凍死,專門生產衣服的會餓死。故交換(exchange)是專門化(specialization)的先決條件。

至於競爭(competition),分為價格競爭(以市場「價高者得」分配)及非價格競爭(non-price competition)(以其他非市價方式分配資源。非價格競爭準則(non-price competitive criteria)可以是排隊、使用暴力等(關於更詳細的非價格競爭準則的例子文章稍後於網誌發佈)。

沒有私有產權(Private Property Right),只不過無法使用市場「價高者得」的競爭準則,人們仍然會以其他非價格競爭準則(包括暴力)去分配資源,故競爭(competition)仍然存在。

想知道了解DSE ECON更多,試題分析陸續有來。


=============================
https://www.instagram.com/dseecon/

DSE ECON補習形式

1) 皇牌 Capture stars小組 4 – 7人 (自己組隊)

2) Video 1人1機,自選時段
九龍(佐敦),港島(銅鑼灣),元朗,荃灣